□李学朴

临清建皇窑烧砖进贡,已有数百年的历史。临清因地处运道之侧,又离京师较近,明清两朝一直承担着向京城供给营造所用砖瓦的任务,是重要的砖瓦烧造地之一。那时,明清两代修建的故宫各大殿、紫禁城等建筑用砖,其中就有临清烧制的;而北京西郊的十三陵和清代修建的东陵、西陵所用寿宫砖,则全部来自临清。当时,朝廷“岁征城砖百万”,临清砖窑烧制规模可想而知。

据《临清直隶州录》记载,明清两代的临清砖窑有数百座,大都分布在运河两岸,从市区西南部约30里的东西吊马桥到东西白塔窑;市东北部的张窑直到市东南部的河隈张庄,共计六七十里的地段中都有窑址。在东西吊马桥至东西白塔窑十多里长的地段中,砖窑分布相当稠密,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座砖窑。

据《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》记载:“明清两代,临清东西吊马桥官窑七十二座;东西白塔窑官窑四十八座,河偎张庄官窑七十二座,共计一百九十二座,每座官窑包括两个窑,共计三百八十四个窑。”数量之大是其他地方都无法比拟的。每窑有作头、把式,加上工人50人左右,总共有烧砖人员9600人,近一万人的烧砖大军分布在临清一带,十分壮观,那时的临清真正是独领风骚。另外,每座窑划地40亩,专供取土、盖窑、堆放砖坯和成品砖用。全部砖窑占地7680亩。清康熙时客居临清的江南文士袁启旭有诗吟咏当时烧砖的情景:“秋槐月落银河晓,清渊土里飞枯草。劫灰助尽林泉空,官窑万垛青烟袅。”

临清砖窑在明代,“设工部营缮分司督之”。清代“顺治十八年(公元1661年)裁工部营缮分司,以山东巡抚领之,临办官为东昌府同知,承办官为临清州知州,分管官为临清州吏目、税课局大使、临清仓大使、夏津县巡检、清平县巡检”。乾隆五十年(公元1785年)“专归临清州管理”。

明清两代,皇窑之所以建在临清,一是因为临清一带土质好,细腻而无杂质,许多地方挖一米多,就有一层红、一层白、一层黄的土,俗称“莲花土”。据说用这种土烧制的砖,异常坚硬,敲起来有一种悦耳的铜声。二是临清紧靠运河,交通方便,烧出的砖可直接装船运往京城。“粮运带砖”,从明初开始,逐步发展为定制。据《临清州志》记载,明初“临清砖就漕艘搭解,后逐沿及民船装运。今(乾隆五十年前后)仍复漕船运解通州”。

明清两代的临清砖窑,有窑户、作头、匠人。窑户,即窑主,是窑场的管理者,有招募、解雇工人的权力。作头,窑场匠人的“头儿”,是生产的组织者,也是直接参与者。匠人,就是窑场中的技术工人。砖窑场中除了这三类人外,还有为数不少干挖土、筛土、滤泥、踩泥、装窑、出窑、搬柴、担水等下手活的普通工人。每座砖窑除窑户外,作头、匠人和普通工人50一70人。作头、匠人和普通工人都是被雇者,他们的生活收入全部依赖窑户。窑户把砖直接卖给朝廷,朝廷则拨款付给窑户。

从现今遗留的青砖上,可以明显地看出制砖的年代、窑户、作头、匠人。如:“成化十八年成武县口造”“弘治八年辉县造”“嘉靖十五年窑户罗风、匠人郑存仁”“万历四年窑户马元造”“明崇四年窑户盛口造”“临清厂窑户孙岳造、作头于其”“清康熙二十八年临清砖窑户刘承恩、作头王加禄”“清乾隆年临清砖窑户畅道、作头盛邦现造”“清乾隆十二年临清砖窑张有徳、作头王禄造”“清道光年临清砖程象、作头崔贵造”等印记。这说明明代中期以前,明政府曾指派外县、外省的匠人到临清砖窑服过徭役。

据考证,明朝初年手工业工人都编有匠籍。这些在匠籍的手工业者,每年都要自筹路费、自备吃用,轮流到朝廷指定的地方服徭役。在服役期间,要受严格的管理和约束,私舟逃亡者还要“夹项三月”。明朝后期,由于改行以银代役的政策,手工业劳役制度基本废除,临清砖窑也由单纯的官办变为官督民办,所以此后也就不再有外省外县印记的砖了。

临清砖的制作特别精细,先将土用不同格的筛子筛好,然后用水滤去其中的沙子,将滤在地面上的土取出,再用脚反复踩匀,然后才能脱砖坯。脱坯时用布做衬,一是为便于倾倒,二是有衬布可保持砖面的平整光滑。砖的种类有城砖、副砖、券砖、斧刃砖、线砖、平身砖、望板砖、方砖。尺寸规格有二尺、尺七、尺五、尺二、尺四等八个规格,最重的有七八十斤。

脱砖坯是最累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,也是一道细作技术活。具体操作程序是:先在砖模具里铺一层湿衬布,用以保证砖面的平滑和便于脱坯出模;再从踩好的泥堆中取出块七八十斤重的泥团,经过一番加工,用力摔入砖模中,既要保证四角四棱填满填实,又要掌握泥块不多不少。这里的关键,是匠人取泥时手上掂其重量的功夫。多了,不好刮,一刮就留下痕迹;少了,不能添,一添就烧不成块。摔好以后,再连泥带模一起端起倒出,即成砖坯,当时各窑场都设专人检查砖坯质量,要求棱角分明,光滑平正。凡质量不合格者,即踹烂返工,故一个工匠每天一般只脱二三百块砖坯,熟练的工匠老手最多也只能脱上400块。

砖坯经晾干后,便可装烧窑。一般砖窑容量在1000到4000块之间。烧窑用的燃料多用棉柴和豆秸。据《临清州志》记载:每烧一窑砖,需柴八九万斤。办柴州县除东昌府外,还有东平府、东阿、阳谷、寿张等18处,每年领阶办柴送往各砖窑。因为用棉柴和豆秸烧的砖火匀,质量也有保证。烧砖必须由经验丰富的火把式掌握火候,什么时候停火,火把式要去闻砖窑冒出的烟的味道,窑内飘出香喷喷气味时就可停火了。每窑砖一般要烧制半个月,再封窑浇水洇半个月,然后出窑。砖出窑后,还要用桐油浸泡,使之敲击有声。

北京天坛回音壁北面的临清贡砖。

临清砖窑烧好的砖呈豆青色,经严格检验后,每块再用黄裱纸封住,然后用小拱车推到专用码头,装船运走。到天津后,要一一拆封重新检验,然后再次用黄裱纸封住运往京城。凡声哑及外形不规整者,一律视为不合格,挑出存于天津西沽场。

那时,朝廷赋予窑户的权力是很大的,这些特权确保烧砖的正常进行。相传,每个窑户都有朝廷赐给的黄马褂,以示窑户的特殊权力。每座窑场门口都划有禁区,在禁区醒目的地方悬挂着虎头牌。同时还悬挂着一根黑红棍,是木质的,半截黑半截红的棍子,一把粗细,一人来高。至今民间还流传着“打完架上官窑”的说法。意思是打架惹祸跑到官窑,为窑户干活,窑户就可保护你,地方官追赶至窑场禁区,也只能望而兴叹,无可奈何。这些都说明,朝廷为了保证烧砖的正常进行,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。

时至今日,那些在金碧辉煌的宫殿墙壁上的临清贡砖,虽历经500余年的风雨沧桑,但仍不蚀不碱,还毅然充当着历史的基石。


参考资料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