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言:世界上找不到一个“纯种”的民族,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在历史发展长河里由许多“种族”或“部族”融合而成的。欧洲现代各民族都是如此。
欧洲各个民族国家的形成时间和过程相比差别很大。在时间上,有的早,有的晚。其中法国和英国在时间上是比较早的,并且效果是最成功的。而有些国家,如德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、俄罗斯形成民族国家的时间就很晚。它们形成民族国家的过程是多种多样、千姿百态的,没有一定之规。有的在此期间经历了多次反复,挫折不断。下边就欧洲几个主要国家民族国家形成的情况做一简要介绍。
第一,德国的统一与民族国家的形成。
德国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,所谓的德意志民族也是由许多种族或部族融合而成的,其中主要的有日耳曼人,凯尔特人,斯拉夫人,马扎尔人,地中海人和阿尔卑斯人等。
德意志像其它日耳曼人一样,没有经历奴隶社会,直接进入了封建社会。但是,德意志的封建化却要比欧洲其它国家晚了几个世纪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久久未能形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。
神圣罗马帝国疆域图
法兰克王国三分天下
当时的东法兰克王国领土包括现在的荷兰、西德、瑞士和奥地利地区,面积大约50万平方公里,人口约400万。这时,还根本谈不上德意志民族和德意志国家的形成。
与西法兰克王国顺利过度到法兰西王国不同,东法兰克境内五大公国(法兰克尼亚、萨克森、图林根、士瓦本和巴伐利亚)之间你争我夺,征战不断,难解难分。他们反对建立一个中央政权,而他们又没有谁能建立起持久和公认的权威,所以导致东法兰克长期处于分裂之中。
公元919年,王权落入最强大的萨克森公爵亨利手中,他继位后第二年就把东法兰克王国改名为德意志王国。所以史学界一般把公元919年作为德国历史的开始。
亨利一世的政策,无论对内对外都是在竭力扩大中央政权,他力图把各公爵至置于国王的控制之下。亨利一世四处征战,扩大疆界。亨利一世去世后,他的政策由他的儿子奥托一世继续执行。奥托一世把重点放在南方,即意大利地区。公元951年,他占领了意大利北部的帕维亚,自己给自己戴上了“伦巴第国王”的桂冠。公元961年,罗马教皇为了摆脱罗马贵族的控制,向奥托一世求援,奥托一世借机占领了意大利全境(除南部外)。公元962年2月2日,教皇为奥托一世举行加冕礼,正式承认他为罗马帝国皇帝。从此,德意志人建立的这个国家被叫做“罗马帝国”,十一世纪中期又被称作“神圣罗马帝国”,十四世纪又改称“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”。
俾斯麦画像
在十一世纪上半叶,罗马帝国中央政权的权力得到加强,不过后来由于各公爵贵族势力不断增长,中央权力也在不断削弱中。公爵贵族和自由民都是抵制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,因此德意志的封建化被一再推迟。
与此同时,王权和教权的争夺日益激烈。奥托一世规定二者的关系如下:皇帝宣誓保卫教皇,教皇宣誓忠于皇帝。教皇当选的通则是:希望当教皇的人,必须保证忠于德意志国王,一旦当选就要为德意志国王加冕为皇帝。这个“皇帝”已不再仅仅是罗马国家的皇帝,而是整个欧洲的皇帝,是上帝的使臣。后来,皇权越来越大,发展到教皇可以由皇帝推选和推翻,各主教也由皇帝任免,教会的地产也是皇帝的领地。不可避免的是,这样的政策必然遭到大封建主和教会势力的极力反抗。教廷与皇帝政权斗争的结果导致了德意志皇权的衰落,在教廷与贵族势力的联合打击下,皇帝不得不有所收敛,不过他得势后又卷土重来,就这样反复较量。大封建主贵族始终是一股分裂力量,他们的作用就是削弱中央政权的权利。
战争示意图
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从来就不是一个民族国家,从十三世纪以来,它由许许多多四分五裂、据地称雄的诸侯国组成,所以,在十九世纪以前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德意志民族国家。
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历史,最早可以追溯到1815年的“维也纳会议”。在此之前,普鲁士国于1701年成立,开始一段时间里,它向东发展,与波兰形成一个双民族国家。后来,它的东方领土丢失殆尽,于是又向西发展,努力把自己在德意志境内不连贯的土地连接起来。这时,普鲁士成为仅次于奥地利的德国境内的第二大强权。
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的一股重要力量是德意志民族运动。它的起因是要模仿法国大革命的拿破仑,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是德意志民族远动的榜样。在一般德国人心目中,他们认为,法国人能做到的,我们也能做到:“我们有朝一日也能够那样做!”在普法战争中,法国既是德意志的敌人,又是他们效法的榜样。民族远动既是反法的,却又把法国作为榜样,看起来是矛盾的,其实却是统一的。
德意志帝国疆界图
1815年“维也纳会议”上,成立了一个新的联合体,即德意志邦联,它取代了在1806年被拿破仑解散了的“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”。德意志邦联由38个邦国组成,其中最重要的是奥地利和普鲁士,此外还有四个中等大小的王国,它们是:巴伐利亚、符腾堡、萨克森和汉诺威。其余都是一些小邦国。在这个邦联中,起主导作用的无疑是奥地利和普鲁士两个强国,一些重要决定是由这两个强国事先商定,再拿到全体会议上通过。例如,1819年通过的《卡尔斯巴德决议》就是这样,由此导引出臭名昭著的“追捕煽动者”措施,进而引发了一场革命。这场革命导致在1848年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大德意志国家,它有一个国家元首,一个内阁和一个国会,甚至还得到美国的承认。不过这个国家仅在1848年夏天到1849年春天存在了不到一年时间,就被双雄(奥地利和普鲁士)镇压下去。
这场革命被镇压后,普鲁士在民族运动支持下,于1849年成立了德意志联盟,主要由北德意志的28个邦国组成,奥地利和巴伐利亚、符腾堡以及萨克森、汉诺威都不愿加入。不久,奥地利要求恢复原德意志邦联,俾斯麦被派往法兰克福担任普鲁士国的驻邦联代表,他在法兰克福当了八年代表。在这段时间里,俾斯麦深刻体会到奥地利的傲慢,他从原来主张与奥地利合作,转变为与奥地利决裂。
德意志帝国各构成部分
奥地利和普鲁士的思路不一样。普鲁士主张建立一个小德意志国家,以自己为主导;而奥地利则是主张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国家,由它作主导。这是它们二者最大的分歧。由此,奥地利和普鲁士成为竞争对手,彼此视若敌人。
俾斯麦在1861年被任命为首相兼外交部长。他在第一篇演说中提出:“当前的重大问题不是靠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,而是靠铁和血。”由此,俾斯麦被称作“铁血宰相”。演讲表示,政府准备用武力建立一个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小德意志国家。这样的目标注定要与奥地利发生冲突,由此种下了1866年战争的种子。
普鲁士国经过多年征战,到1866年时,已经发展成一个拥有两千四百万人口的大国,它联合其它23个小国,成立了一个新的“德意志邦联”,这就是未来德意志联邦的雏形。在这个邦联里,各成员的实力对比是极不均衡的,除普鲁士外的22个小国,合计只有六百万人口。南部德意志的四个邦国,巴伐利亚、符腾堡、巴登和黑森—达姆施塔特最初并没有加入,直到1871年才被合并进去。俾斯麦与这几个国家谈判,在答应许多条件的情况下,这几个国家同意合并到德意志邦联中去。这样,就把以前大德意志邦联的其它部分切割出去,不再属于一个国家。普鲁士与奥地利的关系也变成国与国之间的关系,这也为以后普鲁士与奥地利的结盟奠定了基础。奥地利则与匈牙利组成了奥匈帝国。
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巴黎卢浮宫被立为德意志帝国皇帝
德意志的统一是经过了三次战争才实现的。
第一次战争是普鲁士和丹麦的战争。普鲁士和丹麦因为争夺易北河地区的三个小公国发生对抗,1864年1月16日普鲁士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,并于2月1日与奥地利组成普奥联军进攻上述三个公国,很快取得了胜利。战后,三个小公国中的两个归了普鲁士,另一个归了奥地利。
第二次战争是普奥战争。1865年8月以后,普奥矛盾激化。1866年,奥地利与法国结盟,准备向普鲁士进攻,而普鲁士得到了意大利的支持。6月14日战争正式开始。普鲁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控制了北部德国,主要战场向南部转移,决战发生在波西米亚(现在的捷克境内)一个小村庄,时间是1866年7月3日。在这个狭长地带集中了23.8万奥军和29.1万普军。最终,经过三天激战,普军打败了奥军。这场战争决定了由谁来主导德意志国家今后的发展方向,谁在德意志享有霸权。
普奥战争的直接后果是产生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国家。1866年8月,美茵河以北的28个邦和三个自由市签订联邦条约,组建新的德意志帝国。1867年4月,联邦议会通过了联邦宪法,并于7月1日正式生效。所以历史上把1867年作为德意志联邦正式诞生的时间。
第三次战争是德法战争。1870年法国向德意志联邦宣战。南德意志各邦国组成联军,与德意志联邦军队组成一支50万人的民族军。德军很快击败了法军,并进入法国领土作战。8月底至9月2日在色当进行有决定意义的战役,结果是10万法军投降,拿破仑三世当了俘虏。德军继续进军,直达巴黎。在巴黎,俾斯麦正式宣告,德意志帝国成立。1871年1月18日,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被立为德意志帝国皇帝。
以上就是关于欧洲现代民族国家是怎样形成的(三)的全部内容了。